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滋腎養(yǎng)胃法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臨床常見病和重要的癌前病變,歷來是消化領域的研究重點,也是中醫(yī)藥發(fā)揮治療優(yōu)勢的特色病種。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痞”、“胃脘痛”范疇。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節(jié)、喜進熱燙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煙酒,情志不節(jié),郁思惱怒,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勞倦內傷,或用藥不當,久病體虛等有關?,F代醫(yī)學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免疫、年齡、高鹽、過熱、低維生素飲食及遺傳因素有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F在有的研究結果還證實除上述病因以外,還與血管活性因子的改變和黏膜營養(yǎng)因子(胃泌素、生長激素)的缺乏相關。
西醫(yī)治療本病主要是抗幽門螺桿菌感染、促進胃蠕動,保護和修復胃黏膜等,有一定療效,但尚無確切的防止方法。
我們在中醫(yī)臨床上學習研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實為本虛標實的虛損病。其虛,主要為脾胃虧虛。脾胃虧虛以陰津損傷為先。胃失于滋潤濡養(yǎng),是導致胃腺體萎縮的重要病機。在臨床上,我們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液分析,胃酸大多數降低,病理切片呈腺體減少,胃鏡檢查所見胃黏膜變薄,顏色呈蒼白色或灰白色,皺襞變細或平坦。這些符合中醫(yī)胃陰不足的辨證,治療宜益胃養(yǎng)陰。
根據“腎為胃之關”的理論,從腎治胃,通過滋腎陰養(yǎng)胃陰的作用機理,臨床觀察確能改善胃內微循環(huán),恢復胃的清潤通降、氣血流通的正常生理環(huán)境,使病變組織逐步恢復正常,從而逆轉胃黏膜的萎縮、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其治療效果顯著。
滋腎養(yǎng)胃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六味地黃丸加減,基本方:生地黃15克,山茱萸10克,懷山藥15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云茯苓10克,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川石斛10克,杭白芍15克。兼脾虛者加太子參15克,焦白術10克,炙黃芪20克,薏苡仁20克;兼氣滯者加香椽皮10克,佛手10克,綠梅花6克,合歡皮15克;兼郁熱者加黃連6克,黃芩10克,竹茹10克,生薏苡仁30克;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三棱10克,失笑散15克(包),莪術10克。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1個月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停藥1周后復查,觀察療效。
該方選用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等以填育真陰,配合養(yǎng)陰和胃之品石斛、沙參、麥冬、玉竹、白芍等以滋養(yǎng)胃體,其中石斛具有益氣健脾、理氣活血,兼以補脾陽益胃陰、清胃熱祛瘀毒等功效,標本兼治,虛實共調。配山茱萸相互促進,養(yǎng)陰生津之力增強。兼脾虛者加太子參、白術、黃芪、薏苡仁以健脾益氣;兼氣滯者加香櫞皮、佛手、綠梅花、合歡皮理氣而不傷陰;兼郁熱者加黃連、黃芩、竹茹、生薏苡仁以清熱散結;兼血瘀者加丹參、三棱、失笑散、莪術以活血化瘀,諸藥合用,使得胃陰來復,兼癥得除,共奏奇效。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