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CSCO2015]徐建明教授:S-1 vs 吉西他濱,誰將是胰腺癌標準治療
2015年9月16日-20日,第18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15年CSCO學術年會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18日中午,醫(yī)脈通小編有幸采訪到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徐建明教授,徐教授就S-1 vs 吉西他濱在胰腺癌標準治療地位,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內科部分解讀等內容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詳情如下:
醫(yī)脈通:您在本次CSCO大會上報告了一項在進展期胰腺癌患者中,S-1 vs 吉西他濱的開放標簽,隨機多中心研究,根據(jù)這項研究來看,S-1是否會撼動吉西他濱作為胰腺癌標準治療的地位?
徐教授:我認為這個應該會有影響。這項研究是一項隨機對照的頭對頭設計,而且是非劣效性的。雖然得出來的研究結果,S-1組和吉西他濱組之間沒有統(tǒng)計學的差異,P值也未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考慮到當初設計的樣本量不是很大,而且從整體生存期的總趨勢來看,兩組是非常接近。出于之前對樣本量的考慮并不是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出發(fā),結合該研究結果與S-1的原研國家日本的GEST研究很相似,我認為CFDA可能會考慮S-1在國內上市的可能性。
醫(yī)脈通: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是胃腸道腫瘤中患病率僅次于大腸癌的腫瘤。近年來患病有迅速增加的趨勢,您在本次CSCO上對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的內科部分進行了解讀,您認為這次更新的主要變化是在哪些方面,能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嗎?
徐教授:內科部分的更新,實際上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地方。第一個,應該是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分型,從原來的三型變?yōu)樗男汀?型2型患者是胃泌素比較高的,3型4型相對來說胃泌素可能更正常。對于1型2型的患者來說,1型是G1型患者,因為胃酸缺乏的萎縮性胃炎病人,這樣會反饋性引起胃泌素升高。2型的患者主要是自主分泌的胃泌素增加,這些在臨床實際上比較容易鑒別。相對來說,1型2型3型患者的分化偏好,3型中有一部分患者分化比較差,但是1型2型的患者分化是非常好的,4型患者分化比較差。這樣分開以后,在治療原則上可以比較好地區(qū)別對待。
第二,這部專家共識著重對遺傳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在第一版的專家共識中沒有提及到這部分內容,第二版里提到了比如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multipleendocrine neoplasms type 1,MEN1)、VonHippel-Lindau (VHL)病、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type 1,NF1)、以及結節(jié)性硬化癥,分別對這四個病種進行了闡述。當然,相關的闡述目前還是局限在臨床表現(xiàn),至于要去檢查哪些項目,共識里沒有列出來,主要是考慮到臨床醫(yī)生如果有臨床經驗,自己會去查相關檢驗內容,查證之后就能診斷。所以,在專家共識中我們會講到,以MEN1患者為例,如果神經內分泌腫瘤合并胰腺、十二指腸,或者是其他各個部位如甲狀腺等很多部位的腫瘤,臨床醫(yī)生需要考慮到遺傳因素,而后就會建議患者去做遺傳檢查。
第三,是針對G3患者。之前對于G3患者,或是高增值的NET甚至G3的患者,是最早期的I期患者,我們不建議做術后輔助治療?,F(xiàn)在,國外有專家提出來像這種患者由于五年生存率還是比較低(約40--50%),所以建議這部分患者考慮接受術后的輔助性化療。
醫(yī)脈通:長期以來,臨床醫(yī)生對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的認識不夠,使其成為臨床上的“疑難雜癥”,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能為我們分析一下原因嗎?
徐教授:造成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醫(yī)生不了解這種疾病。因為這種病以往都是認為非常罕見的,檢查手段也沒有,以前都是靠做手術,或者做內鏡切下來病理報告說類癌,再加上以往的病理也認識不清楚,擁有的臨床檢查手段,比如奧曲肽掃描,68Ga-PET-CT,都是沒有的,而且就是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醫(yī)院也沒有這樣的檢查,基于這種現(xiàn)狀去診斷這種疾病是非常困難的。
現(xiàn)在隨著病理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以及臨床檢測手段的越來越多,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清楚,當然還有就是現(xiàn)在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也越來越多,醫(yī)生們也越來越感興趣。特別是國內的醫(yī)生,很多都已經開始意識到我們對這個疾病的無知,所以會就越來越重視。由于之前的認識匱乏,所以關于疾病的診斷,往往是病人即使有癥狀,醫(yī)生們會想到一些常見病,多發(fā)病,而不考慮神經內分泌腫瘤。當然這種疾病就是西方發(fā)達的國家從發(fā)病到真正最后確診,平均也是要五到七年的時間,中國可能會比這個時間還要長,現(xiàn)在還沒有這方面的數(shù)據(jù)。
醫(yī)脈通: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有哪些可以預測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生物標志物,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嗎?
徐教授:首先,這不是預測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標志物,而是說在病理診斷上,現(xiàn)在有一些標志物可以幫助形態(tài)學檢查,進一步確診是哪種類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次,現(xiàn)在大家比較公認的是CgA,它是第一個對判斷預后可能有些幫助的指標,但是在臨床上更多的認為檢測血清CgA的水平,能夠幫助我們判斷治療的效果,就像結直腸癌的患者CEA一樣的,如果抗腫瘤治療有效CEA就會降低下。
醫(yī)脈通:謝謝徐教授的精彩解答。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