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基于年齡、性別、人種或民族的不同結直腸癌篩查?
要點
關鍵臨床結論:根據(jù)性別、年齡及人種和民族進行結腸鏡篩查可能更有效。
主要結果:結腸鏡篩查在6.2%的50-54歲白人男性中檢出了巨大息肉;在西班牙男性或黑人女性中得到的結果是在55-59歲之前,這些人不需要篩查,在西班牙女性中得到的結果是她們在70-74歲之前沒必要篩查。
數(shù)據(jù)來源:對2000年至2011年間遍及全國84處、共327,785例40歲及以上行結腸癌篩查的中危組成人結腸鏡結果進行前瞻性分析。
聲明:本研究受美國糖尿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腎臟疾病**研究所所支持。Lieberman博士及其同事聲明無相關經(jīng)濟利益。
在行結腸鏡篩查的結直腸癌中度風險成人中,較大息肉及腫瘤的檢出因患者年齡、性別、人種及民族的不同而顯著不同。這意味著對于特定年齡的全部患者來說,指導開始篩查的全面性指南“可能并不合理,且可能對于依從性來說具有負面影響”,David A. Lieberman博士及其同事在《胃腸病學》八月份的文章中提到(doi:org/10.1053/j.gastro.2014.04.037)。
在這項他們形容為“美國結腸鏡篩查最大、最全面的分析”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檢出大腫瘤性病變(因此可能為進展期)的幾率在任一年齡都要更高、或更低,這取決于患者的性別、人種及民族。因此,大部分實用指南均一致推薦在50歲時開始結腸鏡篩查,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David Lieberman博士
研究人員分析了臨床結果研究探索數(shù)據(jù)庫中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全國范圍內(nèi)代表所有社區(qū)、學院、退伍軍人管理局的84種不同實際情況下的內(nèi)鏡結果。共含327,785例40歲及以上結直腸癌中危組患者、在2000至2011年進行篩查的結果。“我們認為,這些數(shù)據(jù)加之此前研究的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足以考慮將腸息肉風險初始篩查年齡個體化。”Lieberman博士及其同事在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如是說。
女性約占研究對象的半數(shù),在退伍軍人管理局中心做檢查者例外,那里是男性占優(yōu)勢。研究人群83.6%為白人、5.7%為黑人、7.7%為西班牙人。95%以上的參與者為50-79歲之間。
有意義的檢查結果是檢出9mm以上的腸息肉或腫瘤。研究者說,“這類較大的病變是進展期腫瘤的代名詞”.
較大腫瘤的發(fā)生率在所有人種、民族以及兩種性別中,均隨著年齡增加而穩(wěn)步上升。
在所有的年齡組中,女性相比男性來說較大腸息肉的發(fā)生率低,表明(女性)結腸鏡篩查的初始年齡可以被安全的推遲到60歲以后,至少在白人和西班牙女性中是這樣的。
50歲以下男性中,較大新生物的發(fā)生率在白人(5.3%)和黑人(5.0%)間類似。不過,此年齡組中黑人的樣本數(shù)少(380例),因此,該研究在年輕黑人男性中不足以檢出大量結直腸腫瘤是可能的。
70歲之前的所有年齡組中,較大新生物的發(fā)生率在黑人男性比在白人男性中要高,70歲起則變得穩(wěn)定。50到54歲時的發(fā)生率分別為7.1%、6.2%,55至59歲則分別為8.5%、7.4%,60至64歲時為11.5%、8.6%,65至69歲時為12.0%、9.7%.
65歲之前,黑人女性相比白人女性來說具有更高的大新生物發(fā)生率,此后則變平穩(wěn)。其各自的發(fā)生率在50至54歲時分別為5.2%、4.2%,55至59歲時分別為6.6%、4.5%,60至64歲時分別為6.9%、5.2%.
Lieberman博士及其同事說,這些結果“支持在黑人男性和女性中從50歲開始強調(diào)篩查”.
西班牙男性和女性相對于白人來說,50歲至79歲間新生物的發(fā)生率低25%.這一結果表明在西班牙男性、尤其是在西班牙女性中,結腸鏡篩查的起始年齡可以被延遲。
研究者用50至54歲的白人男性作為參照組,比較了各研究組間的檢出率。結腸鏡篩查檢出較大新生物的比例在50-54歲白人男性為6.2%.在西班牙男性和黑人女性中得到的結果是他們在55-59歲之前不需要篩查。在西班牙女性中得到的結果是她們在70-74歲之前不需要篩查。
本研究受美國糖尿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腎臟疾病**研究所所支持。Lieberman博士及其同事聲明無相關經(jīng)濟利益。
隨刊述評
理解表現(xiàn)特點可能強化識別
理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能夠確定出那些即將發(fā)生結腸癌的患者。我們應當僅篩查那些有助于降低其風險的患者。接下來的最佳做法就應該是努力確定那些結腸癌風險升高的患者并為其制定恰當?shù)暮Y查策略。我們應當旨在將非必要的篩查程序降至最低、并減少可以避免的并發(fā)癥的風險。Lieberman博士的這項研究以9mm以上的新生物為結腸腫瘤發(fā)生率的指標,使我們對中等風險的患者根據(jù)其人種/民族及性別而進一步細分。
作者研究了不同臨床情況下300,000例以上行結腸鏡篩查的中等風險患者??傮w而言,較大新生物及腫瘤的發(fā)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但女性比男性具有較低的發(fā)生率。此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當與白人相比較時,黑人較大新生物的發(fā)生率更高,而西班牙人則較低。
隨著我們深入至個體化醫(yī)療時代,理解如本研究中所提示的結腸癌高風險個體的這些表現(xiàn)特點,可能增強對中等風險患者中較高風險者更可靠分子預測的識別。
Adeyinka O. Laiyemo博士就職于華盛頓霍華德大學醫(yī)學系胃腸病科。無利益沖突。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