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病歷討論 > 深入學習手足口病

深入學習手足口病

2011-12-02 16:23 閱讀:2074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丁* 責任編輯:丁磊
[導讀] 手足口?。℉FMD)是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的傳染病之一。引起HFMD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別,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部分EV71感染者病毒可通過運動神經通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通過其他路徑,繼而導致個別

    手足口病(HFMD)是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的傳染病之一。引起HFMD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別,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部分EV71感染者病毒可通過運動神經通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通過其他路徑,繼而導致個別患者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命性并發(fā)癥。本病多見于5歲以下嬰幼兒,三歲以下的兒童幾乎沒有相關免疫力,成人也可發(fā)病,臨床上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皰疹,并迅速破潰形成小潰瘍?yōu)樘卣鳌?br />
    流行病學

    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帶毒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如飛沫、唾液、皰疹液,以及糞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餍蟹绞奖静〕3时┌l(fā)流行后散在發(fā)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fā)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fā)病聚集現象。本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人群受感染后可獲得免疫力,但病毒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為100:1,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內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4歲以內患兒占發(fā)病數的85%~95%。

    臨床癥狀

    感染后潛伏期3~5天,多有發(fā)熱、腹痛、全身不適等前驅癥狀,患兒常以發(fā)熱起病,其熱度不等,以中等熱度發(fā)熱(體溫在39℃以下)多見,也有不發(fā)熱者,但以低熱者居多,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厭食等癥狀。

    本病以口腔、手足皰疹為主要特征,口腔皰疹多見于舌、頰黏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體,約3mm大小,并迅速破潰形成小潰瘍。手足皮疹多見于肢體遠端、手指指間、足跟邊緣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見,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樣皮疹,初起為斑丘疹,后轉變?yōu)榘捳?,外觀呈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疹數目少的僅幾個,多的幾十個。一般病程較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fā)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手表現

足表現

口表現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口腔、手、足出現皰疹,咽拭子、血液及皰液中分離、培養(yǎng)出COX A19病毒可確診。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通過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用診斷試劑盒做PCR核酸檢測,最快4~6小時可以出結果。

    治療(中西醫(yī))

    本病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一般1周左右多可自愈,因此一般采取對癥治療以緩解癥狀??蓱每共《舅幦绨⑽袈屙f、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等,同時口服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2等。病灶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面早日愈合。若伴有發(fā)熱時,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或者采取物理降溫,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fā)感染。皮膚皰疹有繼發(fā)感染者涂以1%甲紫。因口腔有糜爛,患兒飲食困難時,可給予易消化的流食或輸液補充營養(yǎng),飯后漱口。

    中藥治療可以用大青葉、夏枯草或導赤散加減。3~6歲兒童預防方:金銀花6g,大青葉6g,綿茵陳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分兩次服用,連服5~7天。本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之功能,適用于易感人群預防。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6歲以上者可加量服用。對有皮膚皰疹者可采用苦參、野菊花、紫草、地膚子各30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涼至35℃~38℃,泡洗手足臀部10~15分鐘。對于口咽部皰疹可采用西瓜霜吹敷口腔患處,或口腔炎噴劑噴患處,每日2次。有口疼牙齦腫痛者可用板藍根10g,黃芩、白蘚皮各6g,雙花3g,竹葉、薄荷各2g,煎水含漱。對于合并并發(fā)癥者可采用對癥治療。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