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關于肥胖與心血管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壞消息:肥胖或超越吸煙成為加拿大首位心血管危險因素超重和肥胖可惡化脂質代謝、胰島素抵抗和炎癥反應等機體代謝狀況,現(xiàn)已被公認為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和部分腫瘤的重要危險因素,且近年全球超重/肥胖流行日益加劇。
研究者應用2001年加拿大社區(qū)健康調查研究的105 908名年齡≥20歲的成年人資料,通過計算機模擬1100萬男性和1150萬女性人口數據,以推測未來20年心血管健康狀況趨勢。基線時,28.4%男性、23%女性吸煙,15.9%男性、14.4%女性肥胖,16%觀察者為高血壓,超過14%觀察者患高膽固醇血癥,約5%觀察者確診糖尿病。到2021年,吸煙率將逐漸降至17.7%,血壓不達標率將降為10.8%.2001-2021年,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吸煙的流行趨勢均表現(xiàn)為走低曲線;糖尿病發(fā)病率曲線呈緩慢上升趨勢;然而肥胖率呈現(xiàn)逐年大幅增長態(tài)勢,預期到2015-2017年,將超過吸煙率,成為加拿大人群的最重要心血管危險因素,至2012年肥胖率將跨越20%大關。
好消息:短期減重可保長期心血管健康
僅相隔一日,5月21日,《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在線發(fā)表的一項迄今為止首項隨訪長達60年的英國出生隊列研究帶來一大喜訊:成年人只要減重,哪怕并未能長期維持,仍然可能收獲長期心血管健康。(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4 May 20;)倫敦大學學院Marietta Charakida等通過監(jiān)測1946年出生人群的BMI間接評估體重改變,除在2歲、4歲、6歲和7歲診斷兒童期超重外,成年后分別于36歲、43歲、53歲、60——64歲劃分為正常體重、超重或肥胖,并于60——64歲時檢測心血管危險因素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
2006-2010年,共有1273名研究對象完成全程隨訪,36歲觀察對象的超重/肥胖率為27%,60——64歲時該比例升至67%;兒童中的超重/肥胖者基本保持至老年。分析顯示:相比正常體重者,超重或肥胖者的cIMT更厚(0.029 mm)、收縮壓更高(7.95 mmHg),持續(xù)肥胖者的cIMT、收縮壓、糖尿病發(fā)生率(增加2.48倍)、瘦素和脂聯(lián)素水平更差(均P<0.0001),而超重兒童并未顯現(xiàn)額外心血管代謝負擔。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15%觀察對象曾于成年期間曾發(fā)生BMI減低,雖然僅2%延續(xù)成果,但即使并未能持久保持者仍可見到cIMT(-0.034 mm)、瘦素水平(-0.4 ng/ml)呈現(xiàn)一定程度改善,同時腦卒中、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大致降低9%.
由此,研究者指出,成年后長期高脂肪負荷可通過累計效應導致未來高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即使非持久性減重也能獲得較明顯的心血管危險因素譜受益,因而建議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任何時候都應通過生活方式改變等途徑積極減重。
同期述評專家、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和流行病學系Frank B. Hu認為,該隊列研究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流行情況與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人群相近,再次提醒人們肥胖是重大的全球公共衛(wèi)生課題。相關研究還發(fā)現(xiàn)BMI增加的心血管危害對年齡≥35歲成年人尤甚,而減重可獲得與戒煙幾乎等同的長期心血管健康益處。盡管該研究顯現(xiàn)短期減重尚不失價值,但人們仍應在青中年時期積極預防體重增加,因為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減重效果往往難以長期維持,仍可令健康大打折扣。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